400-823-3023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行业资讯-冷库库存管理中,先进先出(FIFO)执行难如何解决?
在冷库库存管理中,先进先出(FIFO)是保障货物鲜度、降低损耗、规避过期风险的核心原则,尤其适用于生鲜、冻品等对存储时效敏感的品类。然而,受低温环境限制、货物特性差异、管理流程滞后等因素影响,FIFO在实际执行中常面临“看得见、做不到”的困境,成为制约冷库运营效率与成本控制的关键瓶颈。
(图片由AI生成)
一、冷库FIFO执行难的原因分析
1、环境制约导致操作效率低
冷库内-18℃至-25℃的低温环境,会大幅降低人员操作灵活性与耐力,频繁的库内穿梭、货物搬运不仅易引发人员疲劳,还可能因操作动作变形导致“就近取货”代替“按批次取货”,直接违背FIFO原则。同时,低温下设备(如叉车、托盘)故障率升高,也会间接影响批次分拣的准确性。
2、货物标识与批次追溯难
冻品货物多为密封包装,且长期存储易出现标签脱落、字迹模糊等问题,导致批次信息(生产日期、入库时间)难以识别。部分冷库未建立统一的批次编码规则,不同品类、不同供应商的货物混放时,操作人员无法快速区分“先入库”与“后入库”的货物,只能依赖经验判断,误差率极高。
3、库位规划与流程设计不合理
多数中小型冷库仍采用“随机库位”存储模式,货物入库时未按批次分区,先入库货物可能被后入库货物遮挡或压在底层,出库时需挪动多层货物才能取出早期批次,不仅耗时耗力,还可能造成货物解冻、破损。此外,入库、出库流程缺乏标准化指引,如未明确“批次优先于库位”的操作准则,也会导致FIFO执行流于形式。
二、解决冷库FIFO执行难的策略
(1)硬件优化
通过库位与设备的改造,从物理层面减少“不按FIFO操作”的可能性,降低人工依赖:
a、采用“先进先出型货架”
优先选用重力式货架、穿梭车货架等具有“物理强制FIFO”功能的设备。以重力式货架为例,货物从入库端(高侧)放入后,会沿轨道自动滑向出库端(低侧),出库时只能从最外侧(最早入库)的货物开始取,从结构上杜绝“跳过早期批次”的操作。
b、划分“批次专属库位”
将冷库按“品类+批次”划分专属区域,如设置“202405批次猪肉区”“202406批次鸡肉区”,并在库位入口张贴清晰的批次标识(含生产日期、入库时间、保质期)。同时,使用颜色管理法区分批次,如红色标签代表最早入库批次、黄色代表中期批次,帮助操作人员快速识别优先级。
c、配置耐低温标识设备
选用耐低温(-30℃以下)的RFID标签或不干胶标签,避免低温导致标签脱落、字迹模糊。入库时为每批货物附加“批次二维码”,包含货物名称、批次、入库时间、保质期等信息,操作人员通过手持扫码枪(耐低温款)即可快速读取批次信息,无需人工核对。
(2)引入先进的冷链仓储管理系统
借助冷链仓库管理系统(WMS)的数字化能力,实时追踪货物批次与库位信息,让FIFO执行“有据可查、有迹可循”:
a、建立“批次-库位”绑定机制
在WMS系统中为每批货物分配唯一的“批次编码”,入库时通过扫码将批次信息与库位信息绑定,系统自动记录“入库时间-库位-批次”关联数据。出库时,系统会根据FIFO规则自动推荐“最早入库批次”的库位,操作人员需按系统指引取货,若偏离指引会触发预警(如弹窗提示“当前选择批次非最早,是否确认?”)。
b、设置“保质期预警功能”
在WMS系统中录入每批货物的保质期,系统按“保质期剩余时间”设置分级预警(如剩余30天黄色预警、剩余15天红色预警),并优先推送预警批次的出库任务,倒逼FIFO执行的同时,避免货物过期损耗。
c、实现“库存可视化”
通过WMS系统的可视化界面,管理人员可实时查看各批次货物的存储位置、数量、入库时间,无需进入冷库即可掌握库存状态。若出现“后入库货物占用先入库货物库位”的情况,系统会自动提示调整,确保库位规划始终符合FIFO逻辑。
(3)库存管理流程标准化
将FIFO原则嵌入入库、存储、出库的全流程,通过标准化制度减少人为操作的随意性:
a、入库流程:“批次优先,分区存储”
货物到库后,先核对批次信息(生产日期、供应商批次号),确认无误后贴耐低温标签;
按WMS系统分配的“批次专属库位”入库,禁止将不同批次货物混放同一库位;
入库完成后,操作人员需在系统中确认“批次-库位”绑定信息,确保数据与实际一致。
b、 出库流程:“系统指引,批次核验”
接收出库订单后,WMS系统自动生成“FIFO出库清单”,明确需出库的批次、库位、数量;
操作人员按清单取货,取货后扫码核验批次信息,确保实际取货批次与系统指引一致;
出库完成后,系统自动更新库存数据,同步删除已出库批次的“库位绑定”信息,避免重复出库。
c、盘点流程:“批次核对,偏差整改”
每月开展“批次专项盘点”,重点核对“最早入库批次”的库存数量与库位是否匹配,若发现“批次错位”(如后入库批次在早入库批次前方),需立即调整库位,并追溯偏差原因(如操作失误、系统数据错误),制定整改措施。
(4)加强人员管理和培训
FIFO的落地最终依赖操作人员的执行,需通过培训提升技能、通过考核明确责任,避免“制度悬空”:
a、开展“低温+FIFO”专项培训
针对冷库低温环境特点,培训内容需涵盖:耐低温设备(扫码枪、叉车)的操作技巧、FIFO原则的重要性(如过期货物的成本损失、食品安全风险)、标准化流程(入库贴标、出库核验)的实操演练。培训后通过“理论+实操”考核,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b、建立“FIFO执行率”考核机制
将“FIFO执行率”(实际按最早批次出库的订单量/总出库订单量)纳入操作人员的绩效考核,设定达标线(如98%),达标者给予奖金奖励,未达标者进行补考培训,连续3次未达标则调整岗位。同时,定期公示各操作人员的FIFO执行率,形成良性竞争氛围。
c、设立“FIFO监督岗”
在冷库出口设置监督岗,由专人核对出库货物的批次信息与系统指引是否一致,若发现违规操作(如取错批次),立即拦截并要求整改,同时记录操作人员信息,纳入当月考核。
冷库FIFO执行难并非单一环节的问题,而是“环境、设备、流程、人员”多因素交织的结果。解决这一痛点,不能依赖单一的硬件改造或制度约束,需构建“硬件强制、软件追溯、流程规范、人员负责”的系统化体系——通过硬件减少操作误差,通过软件实现数据透明,通过流程明确标准,通过人员保障执行。只有如此,才能让FIFO从“纸上原则”变为“落地动作”。
(本文部分内容由人工智能AI大模型生成!!!)
本文标签: 冷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