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粤十

深圳前海粤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商务部·冷链大数据应用推广工作组/组长单位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单位
十六年砥砺前行,持之以恒,做您可托付的信息化合作伙伴。

农产品冷链监控云平台数据传输标准解读

发布时间:2025-10-09

随着农产品供应链规模化、跨区域化发展,冷链作为保障生鲜农产品品质的核心环节,其监控智能化水平日益提升。冷链监控云平台通过整合终端传感设备(温度、湿度、定位、振动等传感器)数据,实现对农产品从产地预冷、仓储、运输到销售终端全链路的动态监控。然而,当前行业内存在数据采集范围不统一、传输格式杂乱、协议兼容性差、安全性不足等问题,导致不同企业、不同区域的冷链平台数据无法互通,“数据孤岛” 现象突出,难以形成全链条质量追溯体系。


农产品冷链监控云平台数据传输标准(以下简称 “标准”),旨在统一数据传输的技术规范,解决数据互通性、可靠性与安全性问题。一方面,可降低企业冷链监控系统的对接成本,推动跨企业、跨区域冷链数据协同;另一方面,能为监管部门提供标准化的数据监管依据,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效率,减少因冷链断链导致的农产品损耗(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损耗率约 15%-25%,标准化数据传输可助力损耗率降低 3%-5%),兼具经济与社会价值。


农产品冷链监控云平台



标准核心内容


(1)数据采集范围与分类标准

标准明确冷链监控云平台需传输的数据分为三大类,且每类数据需包含 “基础标识信息 + 动态监测信息”,具体如下:


农产品基础信息:涵盖产品唯一标识(如 GS1 编码、区块链溯源码)、品种类别(按 GB/T 7635.1《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划分)、产地信息(省 / 市 / 县三级行政区划代码)、生产批次、采收时间、预冷处理参数等静态数据,需在数据传输初始化阶段完成上传,且标识信息需与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兼容。

溯冷链环境监测数据:包括温度(精度 ±0.5℃,量程 - 30℃~25℃)、湿度(精度 ±5% RH,量程 0%~100% RH)、二氧化碳浓度(精度 ±50ppm,量程 0~5000ppm)、氧气浓度(精度 ±0.5%,量程 0~25%)等环境参数,以及冷链设备运行状态(如制冷机组启停、门开关状态),需按 “定时上传(默认 5 分钟 / 次)+ 阈值触发(如温度超差 1℃立即上传)” 模式传输。

流通链路动态数据:包含运输车辆 / 仓储库位定位信息(GPS / 北斗双模定位,精度≤10m)、运输速度(单位 km/h,采样间隔 1 分钟)、装卸货时间节点、操作人员身份信息(加密传输)等,需与环境监测数据关联,形成 “时空 - 环境 - 操作” 三维数据链。


(2)数据格式统一规范

为确保数据可解析、可互通,标准规定数据传输采用 JSON 格式作为统一交换格式;

同时,标准要求字段命名采用 “小写字母 + 下划线” 格式,时间格式统一为 ISO 8601,数值型数据需明确单位,确保不同平台解析无歧义。


传输协议选型与要求


考虑到冷链终端设备(如车载传感器、仓储温湿度计)多为低功耗、窄带宽设备,且需保障数据实时性与稳定性,标准规定两类核心传输协议:


实时数据传输协议:采用 MQTT(Message Queuing Telemetry Transport)协议,版本需符合 MQTT 3.1.1 或 5.0 标准。要求 QoS(服务质量)等级不低于 QoS 1(至少一次送达),避免数据丢失; Topic(主题)命名规则为 “/ 冷链类型 / 企业 ID / 终端 ID / 数据类型”(如 “/transport/ENT001/TERM001/environment”),便于云平台按主题订阅数据。

批量历史数据传输协议:采用 HTTPS 协议(TLS 1.2 及以上版本),适用于非实时性的批量数据补传(如终端设备离线后的数据同步)。要求请求头需包含 “Authorization” 字段(基于 OAuth 2.0 令牌认证),数据压缩采用 gzip 格式,降低传输带宽占用(压缩率需≥50%)。

此外,标准明确协议适配要求:终端设备需支持协议自动协商,当网络环境较差(如偏远地区 4G 信号弱)时,可自动切换为 LWM2M(Lightweight M2M)协议,保障低带宽场景下的数据传输。


数据传输关键技术指标


(1)实时性指标

针对冷链温度、设备故障等关键数据,标准要求端到端传输延迟(从传感器采集数据到云平台接收并解析完成)≤5 秒;非关键数据(如历史位置轨迹)延迟≤30 秒。同时,规定终端设备需具备 “边缘计算预处理” 能力,当检测到数据超阈值(如温度>8℃)时,需触发 “紧急传输模式”,优先传输告警数据,延迟压缩至≤2 秒,确保异常情况及时响应。

(2)可靠性保障

数据重传机制:当终端设备检测到数据传输失败(如网络中断、云平台未响应)时,需启动本地缓存(缓存容量不低于 72 小时数据),并按 “指数退避算法”(重试间隔 1s→2s→4s→8s,最大间隔 30s)重试,直至传输成功;云平台需支持 “数据去重”,通过 “terminal_id+collect_time” 唯一标识,避免重复数据入库。

断网恢复机制:终端设备重新联网后,需先上传缓存的历史数据,再传输实时数据;云平台需支持 “断点续传”,按时间戳补全缺失数据,确保数据连续性。

(3)安全性要求

数据加密:传输链路采用 TLS 1.2/1.3 加密(针对 HTTPS/MQTT over TLS),终端设备与云平台的身份认证采用 X.509 证书(证书由国家认可的 CA 机构颁发),防止数据被窃听或篡改;敏感数据(如操作人员 ID、企业隐私信息)需在终端侧进行 AES-256 加密,云平台解密后再处理。

权限控制:云平台需实现 “三级权限管理”(管理员 / 运维人员 / 普通用户),不同角色仅能访问对应权限的数据(如普通用户仅查看本企业数据,管理员可查看区域汇总数据);数据访问日志需留存至少 6 个月,便于安全审计。


农产品冷链监控云平台数据传输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是推动农产品冷链行业从 “分散监控” 向 “协同智控” 转型的关键支撑。通过统一数据采集、格式、协议与安全规范,可打破 “数据孤岛”,实现全链条冷链数据的互联互通;同时,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提供标准化数据基础,助力降低冷链损耗、保障消费安全。未来,需通过政策引导、行业协同与技术创新,推动标准全面落地,促进我国农产品冷链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文标签: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400-823-3023

(周一至周日9:00-21:00)

深圳总公司:深圳市南山区中粮前海创新中心•东塔 18、19楼
杭州分公司:杭州市余杭区德信数据产业大厦19楼、20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