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23-3023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粤十动态-前海粤十轮值董事长史伟琦受邀出席新华网思客会圆桌对话
近日,由新华网主办的“人工智能+工业场景融合发展论坛暨新华网思客会”在辽宁沈阳举行。作为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活动聚焦人工智能如何全面深入赋能新型工业化,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论坛第一场圆桌对话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耀主持。与会嘉宾围绕“AI+具身智能:工业场景升级赋能路径与重塑产业生态”展开讨论。
“AI+具身智能:工业场景升级赋能路径与重塑产业生态”圆桌对话现场
胡强:务实推进、由点及面,逐步贯通全产业链
从“中国现代工业的摇篮”到“数字辽宁 智造强省”,近年来辽宁省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经济师胡强从五个角度系统性总结了辽宁数智化转型经验。
一是鼓励关键技术创新,让科研院所担当“科技尖兵”,企业为技术落地提供优质“土壤”;二是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按照国家关于算力建设的相关要求,超前布局规划、占据关键点位;三是促进数据资源开发,建设高质量公共数据仓,构建工业专业知识库;四是支持智能制造发展,按照“生产线-车间-工厂”的发展路径,由点及面逐步贯通全产业链;五是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既懂行业知识又懂人工智能,建议明确数字经济相关学科定位。
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经济师胡强
胡强表示,AI与产业的融合需要理性、冷静和务实的态度,不能一哄而上、盲目求全,应聚焦优势、夯实基础。“广大企业应立足实际、做好自己,专注于提升自身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完成从感知、认知到觉知的逐步进阶。”
徐鑫:数字化转型始终是“一把手工程”
随着人工智能与工业场景的深度融合,传统产业正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从“钢铁之城”走出来的鞍钢集团,贡献了传统钢铁企业转型的样板。
鞍钢集团有限公司管理与信息化部副总经理徐鑫介绍,经过“十四五”期间的努力,鞍钢集团数字化转型成果显著。2024年8月,鞍山钢铁“钢铁流程大数据体系建设”案例入选首批数字中国建设典型案例;2025年7月,鞍钢数智科技(辽宁)有限公司“钢铁企业产数双链融合可信数据空间”项目入选全国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发展试点。
鞍钢集团有限公司管理与信息化部副总经理徐鑫
徐鑫谈到,AI重塑传统产业的过程中,数据治理、业务融通、内外共享、标准制定等挑战接踵而至。坚持“数字化转型是一把手工程”,调动全局资源、一一破除阻力,是鞍钢集团的破局关键。“十五五”期间,集团将以“数据+AI”双引擎,继续推进数字鞍钢建设。
史伟琦:具身智能机器人破解“高危作业”难题
随着具身智能等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加速落地,AI应用落地正为工业场景前注入全新动能。深圳前海粤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轮值董事长史伟琦结合在农产品冷链物流领域的实践,阐述了机器人在极端作业环境落地的应用价值。
“冷库的温度低至-18°C至-33°C,夏天与室外的温差有几十度,通常又需要全天24小时轮班作业,可能还有货物或者冰块跌落被砸伤的风险,对工人来说作业环境恶劣且存在较大风险。如果让机器人去工作,这些问题则迎刃而解。”史伟琦介绍,粤十自主研发的冷库机器机器人已经在深圳港深圳园区投入使用。
深圳前海粤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轮值董事长史伟琦
史伟琦表示,前海粤十以“智能装备+数字赋能”双轮驱动:一方面自研冷库特种机器人,克服超低温、强腐蚀等极端环境作业难题,保障冷库高效运转;另一方面打造全球冷链智能协同云平台,构建跨境全链条数字底座,解决数据孤岛、信任壁垒、效率及合规问题。两大产品协同实现“智能装备打基础、数字大脑提效能”,为农产品跨境流通提供稳定、高效、可信的科技支撑。
贾春英:AI智能体决策水平堪比“老师傅”
新型工业化涉及多个复杂环节,不仅要靠智能技术来迭代优化,也离不开从业者的经验和判断。如何让产线设备“学会思考、自主决策”,广州市斯睿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贾春英用具体案例展示了AI赋能工业生产的生动图景。
“传统质检依赖人工,成本高且效率低,如今的‘视觉系统+场景AI智能体’,可以做到精准判断如同‘老师傅’。再比如焊接工序通常耗时长、依赖专业工程师,我们通过‘3D视觉+焊接轨迹智能体’,5分钟即可自动生成轨迹并执行焊接。还有人工作业的规范性,从前靠员工培训、靠个人自觉,现在可以让AI学习标准视频和文本,生成场景智能体来判断作业是否规范。”贾春英说。
广州市斯睿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贾春英
据贾春英介绍,斯睿特和中科院联手打造的工业多模态基座大模型,正将“缺陷检测场景智能体”“工艺决策智能体”“机器人空间轨迹场景智能体”“复杂作业规范化决策智能体”“手眼脑决策智能体”等应用落地到各行各业,通过多模态AI技术创新赋能工业智能制造。
孔令武:让AI赋能生产的同时也守护安全
AI技术加速了工业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进程,也对数据安全、信息安全、网络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北京珞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CEO孔令武提出,必须构建以AI技术为核心、与业务深度结合的新一代安全防护体系。他表示,2025年被广泛视为“智能体元年”,AI加速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推动数据规模持续爆发式增长。“但这个过程中如果解决不了安全问题,各行各业的数智化转型都无法高效推进。”
北京珞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CEO孔令武
孔令武提出“以AI对AI”的发展思路,即不仅要让AI为工业生产赋能,也要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在安全与生产之间找到动态平衡。比如打造网络安全智能体,进行决策预判和安全预警,构建智能化、自动化的安全防护体系。
韩屹:AI+没有标准“套餐”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以行业应用需求为牵引,在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全球合作6大领域,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在中移(上海)产业研究院AI+解决方案团队总监韩屹看来,AI技术在工业制造场景的落地,往往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落地方案,虽然有可借鉴的方法论和参考经验,但很难设计一个标准的套餐实现快速规模复制。
中移(上海)产业研究院AI+解决方案团队总监韩屹
韩屹建议,首先要确定应用场景,纺织服装和机械制造的需求必然不同,且会动态变化;其次需要高质量数据,才能训练出更智能的AI、更好地完成任务,目前多模态数据的理解和学习仍然是难题;再次是模型和算力,部署大模型需要多少算力、如何获得算力、如何控制成本等;最后是应用的开发,往往要结合已有的信息化系统,要打造业务人员接受的智能体,这其中不仅要考虑技术可行性,个中细节都要根据实际情况一一解决。
刘作鹏:AI终将超越工具属性
在工业智能化全面提速的浪潮下,具身智能技术正加快从“舞台上动起来”向“工厂里用起来”转变。作为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前沿研究者,通智人工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刘作鹏对AI技术的应用前景有更多期待。
刘作鹏介绍,谈及AI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业界通常分为“乐观派”和“悲观派”。悲观派认为,所谓的AGI无法实现,AI只会在现有框架内进行渐进式的性能提升;乐观派相信,通过“小数据、大任务”和模拟场景训练等方法,最终能够实现像人一样具备泛化学习的AGI。
通智人工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刘作鹏
刘作鹏坚定不移地认为,AI必将重塑产业未来。“当前AI训练虽困难,面临数据、方法、跨场景迁移等障碍,但一旦突破临界点,便有望实现从数字孪生到实体机器的全链条智能化管理。在这样的未来图景下,人类的角色也将发生转变,或许可以从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投身到更擅长、更喜爱的领域。”
文章来源:新华网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