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23-3023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行业资讯-冷链运输业务中如何降低运输空驶率?
冷链运输空驶率居高不下?企业必须寻求降本增效的破局之道
冷链运输作为物流行业的技术高地,其空驶率问题比普货运输更为严峻。据《2023中国冷链物流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冷链运输平均空驶率高达45%,远超普通货运35%的水平。一辆冷藏车空驶100公里,不仅意味着100多元燃油费的白白浪费,更会导致冷机持续运转带来的额外能耗(占总成本40%以上)。本文从行业痛点、技术方案、协同模式三大维度,深度剖析冷链运输空驶率的破解路径。
1. 货源季节性与运力刚需的冲突
生鲜农产品存在明显上市周期(如荔枝6-8月、大闸蟹9-12月),旺季需临时增调车辆,淡季则大量冷藏车闲置;
医药冷链虽需求稳定,但返程货源匹配难度大,某疫苗运输企业数据显示,其返程空驶率长期维持在60%以上。
2. 运输网络碎片化与资源孤岛
冷链物流企业规模参差不齐,中小车队占比超70%,订单分散导致拼车率不足;
冷库、车辆、货源数据未打通,跨区域调度响应滞后。某调研显示,35%的冷藏车因信息滞后被迫空驶接单。
3. 设备专用性与成本沉没的困局
冷藏车改造成本比普通货车高2-3倍,企业被迫优先保障自有货源,拒绝外部订单;
新能源冷藏车续航限制(常温车500km vs 冷链车300km),进一步制约长途运输灵活性。
4. 温控合规与调度风险的博弈
为满足药品/GSP认证要求,车辆需预留10%的温控安全冗余时间,被迫降低路线优化强度;
生鲜运输中途故障时,90%的司机选择空驶返厂维修,而非就近接单。
1:构建智能调度中枢,激活“沉睡运力”
动态拼车算法
通过AI模型整合多维度数据:
货物属性:温度带(冷冻-18℃/冷藏2-8℃)、品类(药品/乳制品/海鲜)、时效要求;
车辆状态:冷机剩余续航、车厢容积、当前位置;
外部变量:天气预警、交通管制、冷库预约排队情况。
返程竞拍机制
建立返程货源竞价平台:
司机在卸货前2小时发布空车信息,系统匹配半径50km内的待运货物;
采用“基础运费+温控补贴”阶梯报价,吸引货主共享零担空间。
2:打造冷链运力池,实现资源共享
区域性运力联盟
联合中小冷链企业共建资源池:
统一接入IoT监控设备,实时共享车辆位置、温度、载重数据;
按“贡献值”分配订单,避免大企业垄断优质货源。
多温区混载技术
应用隔温舱板、独立制冷模块等设备:
单次运输可同时承载-25℃速冻食品与5℃乳制品;
通过“主干线多温共配+末端分拨”模式,提升车辆综合装载率。
3:重构运输网络,突破基础设施瓶颈
前置仓+循环取货
在城市近郊布局共享冷库,车辆按“集货-干线-城配”分段运输;
晨间配送药品,午间回收生鲜空筐,傍晚运输社区团购冻品,实现“一日三用”。
公铁海多式联运
长距离运输优先采用冷藏集装箱铁路专列(成本比公路低40%);
港口冷库与短驳车队数据联动,减少船舶靠岸后的集装箱滞压时间。
1. 物联网+区块链构建可信数据底座
车载传感器实时采集温度、湿度、门磁数据,异常情况自动触发保险理赔;
运输轨迹、质检报告等关键信息上链存证,提升多方协作信任度。
2. 数字孪生优化运输沙盘
建立冷链运输数字孪生模型,模拟不同调度策略下的能耗与空驶率;
3. 边缘计算实现实时决策
在车载终端部署轻量化AI模型,断网环境下仍能自动优化下一个取货点;
降低冷链运输空驶率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需要从商业模式、组织形态到技术系统的三重变革。当前行业已进入“成本每降1%、市占率可提升3%”的精细化竞争阶段。那些率先构建智能调度中枢、打破资源孤岛、拥抱绿色科技的企业,将在冷链物流的下半场赢得先机。未来五年,随着新能源冷藏车普及率突破50%、AI调度覆盖率超80%,冷链空驶率有望降至20%以下,真正实现“冷链不冷,满载前行”。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