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当前,2021全国两会在京召开,聚焦乡村振兴,来自一线的两会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颇受关注。
01
全国人大代表 俞学文
提升农业“最先一公里”数字化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武义县青坑村村委会主任俞学文今年建议
提升农业“最先一公里”数字化水平,打通产供销通路。
通过长期调研,俞学文发现中国农业面临产业结构不稳定、产销不对接和品牌化缺失等难题,“很多时候,种植户面临今年种了很多但明年卖不出去的情况,产能过剩,没有品牌,好产品卖不上价格,急需要借助电商平台发挥优势,打通产供销通路、建设农业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
俞学文认为,农民靠天吃饭,产销不对接,不仅是因为信息差,还存在源头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因此,从“最先一公里”入手补齐短板,就显得尤为重要。俞学文建议
发挥产地仓等数字化农业基础设施的优势,帮助农民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通过订单农业进一步保障农户利益。
另外一方面,他建议
加快农业产供销数字化转型,鼓励和支持互联网平台和新零售企业,通过线上、线下专区多渠道拓展农产品销售,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地区开展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标准化建设,鼓励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建立产业共同体。
02
全国人大代表 李伟
发展新型农产品加工业,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千味央厨创始人李伟在接受大河报·大河财立方《极刻》记者采访时表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农产品加工则是乡村产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建议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发展新型农产品加工业。
李伟认为,在具体工作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前提。产业必须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形成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的产业发展格局。
基于此,李伟建议,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发展新型农产品加工业,
具体有三方面举措:
一是要加大对农村农产品加工行业的支持力度。农业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人才、资金愿意进入农产品加工领域,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针对农产品加工创业项目,农业农村部门需要出台各类税费减免措施和财政补助措施,真正激发产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
二是要鼓励发展绿色化、规模化、高附加值的优质食品产业。乡村振兴所需求的农产品加工,绝对不是简单的初级加工,未来一定是绿色的、高附加值的深加工。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类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刚性需求,农业农村部门需要牢牢把握这个趋势,支持现有的初级加工企业转型升级,更新技术和设备,鼓励绿色加工和高附加值的加工企业做强做大。
三是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龙头企业拥有先进的设备和领先的技术,一定程度上具有带头作用。农业农村部门一方面要鼓励龙头企业利用当地优势资源,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到特色农产品的加工领域中来;另一方面也要鼓励龙头企业探索新的模式和业态,延长食品加工业的产业链和发展培育农产品加工业、食品工业的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动能。
对于一些龙头企业不太明显的区域,李伟认为,在政策层面,可以考虑支持发展行政区域范围内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大型产业化联合体,积极发展中型产业化联合体,鼓励发展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与农户采取订单生产、股份合作的小型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壮大农民合作社,培育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探索发展公司化合作社,支持家庭农场与农民合作社联合,实现抱团发展。
03
全国政协委员 刘永好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今年在全国两会上提交的《关于加强产地仓与冷链物流建设,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的提案》,聚焦于农业发展中的攻克难点:农产品的采收、储存、保险、运输等“最先一公里”问题。
刘永好指出,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多呈现出“小、乱、散”的问题,这样的模式造成农产品严重消耗和浪费,每年果蔬损耗超1亿吨。美国农产品采摘后预冷率为60%-80%,而中国目前只有5%。
刘永好认为,应按照特色农业规划进行数字化产地仓建设,建议各地商务部门和乡村振兴局根据各地条件进行特色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应通过政策倾斜,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冷链物流企业。此外,刘永好还建议,增加城市中转冷库建设用地规划;推动冷链流通体系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等。
04
全国政协委员 赵雨森
发展智慧农业 加快农业产业升级
“农业信息资源集成效用和个性化服务不足、农业生产信息技术成熟度较低、农业科技人员队伍和农民整体素质有待改善。”今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全国政协常委、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赵雨森就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升级提出建议。赵雨森认为,应创新农业发展方式,着重发展智慧农业,节约高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粮食品牌形象,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赵雨森建议:
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高智慧农业发展战略地位,以政策杠杆撬动效益农业,强化投入保障,建立政府引导、科技支撑、企业运营的参与机制,将国家公益性补贴和市场化运作有效结合,完善多元投融资渠道机制。
二是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完善资源数据库,形成多部门联动、一站式服务模式,利用大型电子商务公司以及云计算,构建农产品多元化信息与交易平台。
三是以优势农产品期货交易平台为基础,结合土地流转、农业信贷、保险、融资租赁、物联网、区块链等现代智慧农业金融服务,建立国家级智慧农业土地金融中心,打造土地流转和优势农产品金融服务中心。
四是建立国家级智慧农业示范基地,以智能服务、生态农产品全产业链订单式管理、旅游、三产融合为盈利模式,实现耕种作业精准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和产业发展现代化示范。
五是在智慧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内,以智慧农业研究院等为建设项目,引入国际国内智慧农业专家和人才,建设国家级智慧农业产学研一体化基地,为智慧农业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05
全国政协委员 沈南鹏
支持农业电商打造高效供应链
今年,全国政协委员、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提交了《支持农业电商打造高效供应链,带动种子开发和耕地保护升级发展》提案。
沈南鹏提出,我国一方面农产品种植分散且销路不畅,另一方面消费市场对安全、优质农产品又需求巨大,有必要发挥电商对接后端消费和前端种植的桥梁作用,打造高效、稳定的农产品供应链,助力解决种子和耕地问题。
沈南鹏建议,可以
引导电商企业发展农业业务,推进县域电商服务站建设;
支持开发地方特色优质品种并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促进本土种源保护和良种选育;支持参与农产品种植标准制定,利用大数据促进耕地用养平衡;支持智能化适农设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推广节本高效农业“工具箱”。
06
全国政协委员 李学林
着力解决农产品进城“最先一公里”痛点
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学林今年的提案重点聚焦在农业“最先一公里”问题。在李学林提交的《关于支持西部地区加快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提案中,李学林认为,当前农业“最先一公里”问题的关键是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和关键技术的缺失,加快以提高或保障农产品品质为目标的仓储、装备与保鲜技术协同研究迫在眉睫。
为此,李学林建议,强化政策支撑和政府引导,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加大信息化赋能,支持阿里巴巴等大型企业建立集生产信息、信息发布、全程温控、追溯跟踪、产品查询等功能为一体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大数据平台;推动数字化产地仓建设,实现农业产供销全过程监控、全链条可追溯,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
前海粤十联合华为、华商设计倾力打造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丰大元洪国际食品展示交易中心大数据指挥中心
前海粤十
冷链管理系统 | 冷链物流运输 | 供应链金融
智能仓储管理 | 冷链智慧园区 | 冷链大数据中心
自动化冷库管理软件 | 冷链系统解决方案 | 冷链农批市场生鲜化